简答题

简答题+论述题
1、马克思主义对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经济学和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的继承与创新。P37-39
答:(1) 马克思和恩格斯综合了黑格尔的合理思想,发展了唯物辩证法,同时吸收了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清除了其中的形而上学和唯心主义成分。
(2) 他们批判性地继承了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强调了劳动价值论,并建立了剩余价值学说。
(3) 同样批判性地吸收了空想社会主义学说的积极成果,并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2、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P43-44
答: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理论体系,关注反对资本主义,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以及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
(1) 马克思主义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
(2) 马克思主义包括创始人的理论和继承人如列宁、毛泽东、邓小平等的理论。
(3) 归入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应在关键方面与创始人的观点一致。
(4) 马克思主义包括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它们相互关联,形成统一的体系。
3、列宁的物质定义及其重要意义。P63-64
答:列宁强调物质是客观实在,不依赖于意识,并能被意识所反映。这一观点区分了唯心主义,表明人能认知物质,且客观实在性是一切物质共有的特性,超越了旧唯物主义。
4、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之间对立主要表现在哪几个方面?P74
答:(1)联系观点和孤立观点的对立;
(2)发展变化观点和静止不变观点的对立;
(3)承认事物内部矛盾和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对立。
5、简述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P75
答:(1)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发展变化的内在动力。
(2)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于唯物辩证法其他规律和环节的中心线索。
(3)矛盾分析法是最根本的认识方法。
(4)承认不承认对立统一规律以及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是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斗争的焦点和根本分歧。
6、内因、外因的辩证关系原理及其对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意义。P78
答:内因是事物内部矛盾,外因是事物与其他事物的相互影响。内因是主要原因,外因是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这理论基础支持我国采取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对外开放政策。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依靠本国人民,借鉴国际经验,以独立自主为基础,加快现代化建设步伐。
7、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原理及其对实际工作的指导意义。P80-82
答: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影响、在特定条件下可转化。矛盾的主要和次要方面相互制约、也可转化。原则上,要坚持同时关注主要和次要矛盾、主要和次要方面,但在实际工作中要善于抓住重点。我国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时坚持“两手抓”,把握主流,但也不忽略支流,这体现了“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
8、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原理及其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意义。P83-84
答:(1) 量变和质变密切关联,前者为后者准备,后者为前者结果,它们相互交织。分割它们会导致不合适的观点。
(2) 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中,质量互变规律告诉我们,要结合远大理想和目标,分阶段踏实前进,避免急躁和不切实际的尝试。
9、必然性和偶然性关系的原理及其意义。P87-89
答:(1) 必然性和偶然性存在对立统一关系,尽管它们有不同的产生原因和作用,但它们在事物发展中相互交织,相互转化。
(2) 这一关系的意义在于,必然性决定方向和规律,科学研究发现和遵循必然规律,同时利用有利的偶然因素,识别并应对不利的偶然因素,确保成功。
10、本质和现象的辩证关系及其意义。P90-91
答:(1) 本质和现象是对立统一的。它们有着相互区别、相互对立的特点,但又相互联系、相互依存。本质决定现象,是认识事物的基础。
(2) 意义在于,我们不能仅停留在表面现象上的认识,而需要深入分析大量的现象来揭示事物的本质,实现对事物的更深刻理解。
11、意识的起源和本质。P93-95
答:(1) 意识起源于自然界长期发展和社会性劳动。
(2) 意识的本质是人脑的机能,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同时也是社会的产物。
12、试述意识的能动性及其主要表现。在实际工作中如何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P96-98
答:(1) 意识的能动性指其能够反映世界和实践中改造世界的能力。
(2) 这种能动性表现在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计划性,主动性、创造性,对生理活动有一定影响,以及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
(3) 我们必须将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有机结合,充分发挥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同时也要实事求是,按照客观规律办事。这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前进的关键。
13、认识主体的含义、结构及其性质和特点。P104-105
答:认识主体是指实际的人,承担认识和实践活动,参与社会关系,具体表现在个体、群体和人类整体等层次。认识主体的性质和特点包括自然物质基础、社会性、历史性以及突出的能动性。
14、认识主体和认识客体的关系。P107
答:这些关系具有辩证特点,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
(1) 实践关系:主体与客体相互改造,是基本关系。
(2) 认识关系:主体与客体相互反映。
(3) 相互作用:主体有改造和认识作用,但受客体规律制约。主体的能动性与客体的制约相互作用。
15、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及割裂二者的统一在实际工作中会导致的错误。P110-111
答:这两种认识方式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构成了对立统一的关系。
① 区别:感性认识是表面、具体、个别的,而理性认识是本质、全面、概括的。
② 联系:理性认识依赖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有望发展成理性认识,二者相互渗透。
它们是紧密结合的,割裂它们会导致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错误。经验主义夸大经验的局部作用,忽视科学理论的指导;教条主义则将理论当作不变公式,忽视实际经验,都是认识论根源。
16、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含义及二者的关系。P118
答:真理有两方面含义:
绝对性:真理是对客观事物和规律的准确反映,与客观世界一致,无条件、绝对存在。
相对性:在广度和深度上,真理有限制,只涉及部分事物的某些方面,需要扩展和深化。
这两个方面相互关联,相对真理可以逐渐趋向绝对真理。
17、为什么说党的思想路线与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是统一的?P124-125
答:党的思想路线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的具体应用,强调以下原则:
(1) 坚持以实际为出发点。
(2) 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3) “实事求是”是核心,代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原则。
(4)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18、生产方式的含义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P131
答:生产方式是人类获取生活资料的方式,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起着以下关键作用:
(1) 人类与动物的本质区别和标志。
(2) 构成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3) 形成各种社会关系的基础。
(4) 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和更替。
19、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P132-133
答: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而社会意识也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1) 社会意识的内容源自社会存在,它受意识主体的观点和社会地位影响。
(2) 先进或正确的社会意识推动社会发展,而落后或错误的社会意识阻碍社会进程。
20、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含义及主要表现。P133
答:社会意识相对独立,表现为:
(1) 与社会存在的发展非同步。
(2) 与社会经济水平不平衡。
(3) 具有历史继承性。
(4) 各种社会意识形式互相影响。
(5) 具有反作用和能动性。
21、为什么说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是整个生产关系的基础?P135-136
答:(1)它是生产劳动得以进行的前提。
(2)它决定整个生产关系的性质。
(3)它决定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
(4)它决定产品的分配方式。
22、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性质规律的内容。P136-138
答:(1)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对生产关系具有决定和支配作用,因为生产力的性质决定了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发展导致生产关系的变革。
(2) 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先进的生产关系促进生产力发展,而落后的生产关系阻碍生产力的进步。
(3)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运动是一个不断循环的过程,从适合到不适合再到新的适合,推动社会不断发展。
23、上层建筑必须适合经济基础发展要求的规律及其现实指导意义。P139-141
答:(1)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形成上层建筑的产生和性质,并随经济基础的变化而发生改变。
(2) 上层建筑服务于经济基础,以满足其需求。
(3)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是一个不断循环的过程,由基本适合到不适合再到新的适合,推动社会不断发展。
(4) 了解和应用这一规律,对于指导各项改革,包括经济体制、政治体制等,具有重要意义。
24、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性与选择性的关系。P144-145
答:社会历史发展由历史决定论和主体选择的作用共同决定,这两者并不矛盾。
(1) 在现实生活中,规律表现为趋势和平均数,而不是绝对的必然性,因此规律是非直接的。
(2) 社会规律揭示的联系是多值的、或然的、非线性的因果联系,而非单一的线性因果联系。
(3) 不同可能性的实现都有各种具体的模式和途径,人们的选择展现出强烈的能动性。
25、社会形态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的含义及表现。P145-146
答:社会形态发展既有统一性又有多样性。统一性表现为同一社会形态下的国家和民族拥有相似的生产力、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多样性则显现在不同国家和民族的历史发展具有独特特点,过渡形式各异,有的甚至超越某些社会形态。
26、社会革命、社会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P151-153
答:社会革命和社会改革各有各的作用。社会革命是阶级社会向高级发展的关键手段,充分发挥人民的创造性和革命阶级的锻炼作用。社会改革则巩固或发展社会制度,为新社会制度的诞生做准备,伴随着价值观的变化。
27、社会主义社会改革的特点。P153-154
答:社会改革具有自觉主动性,以满足人民需求为基础,得到广泛支持,促进内部矛盾的解决。
28、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P155
答:中国当前的改革是与发展和稳定相统一的过程,这三者构成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支撑。稳定是前提,改革是动力,发展是关键。只有确保社会稳定,改革和发展才能顺利进行,通过发展解决各种问题,推动改革持续,稳定获得可靠的支撑。
29、两种历史观在历史创造者问题上的根本分歧。P159
答:(1) 历史唯心主义夸大个别英雄和其思想的历史作用,忽视广大人民的历史推动力。
(2)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历史是劳动人民通过生产方式的演进创造的,强调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
30、无产阶级政党群众观点主要包括哪几方面内容?P161
答:(1) 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
(2)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
(3) 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
(4) 向人民群众学习的观点。
31、党的群众路线的内容及坚持党的群众路线的现实意义。P162-163
答:内容: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
意义:党的作风建设的核心是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紧密联系,确保服务人民群众的利益。必须时刻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反腐必须坚决。
32、商品价值量的决定及其同劳动生产率的关系。P171-173
答:(1) 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的。
(2) 高生产率=低商品价值,因为在同一时间内制造更多商品,但总价值保持不变。商品价值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与生产率成反比。部门平均生产率不变,个别企业生产率变化,商品价值不变,因为价值取决于平均生产率。
33、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及其对社会经济的作用。P175-177
答:(1) 商品的价值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交换基于价值。总结为价值规律即商品按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价值进行交换。
(2) 价值规律自发地调节资源分配,促进生产力发展,引发生产者分化。
34、试述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P180-181
答:劳动力是一种商品,其价值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包括生存所需物资、繁育后代所需物资、教育培训费用,受历史和道德因素影响。劳动力的使用价值在于它能进行生产劳动,创造更多的价值,产生剩余价值,为货币转化为资本创造了前提。
35、为什么说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与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P181-182
答:(1) 劳动过程是目的有序的加工,创造使用价值的过程。在资本主义中,劳动成果归资本家所有。
(2) 工人的劳动时间分为必要劳动时间(再生产劳动力价值)和剩余劳动时间(生产剩余价值),实现资本增长。
36、资本的本质及划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依据、意义。P182
答:(1) 资本本质为社会生产关系,体现于物的外表,即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的生产关系。
(2) 资本以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形式存在,可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3) 揭示剩余价值源泉和剥削程度,强调剩余价值率的科学基础。
37、超额剩余价值是怎样生产出来的?单个企业能够稳定长期地获得吗?P184
答:(1) 超额剩余价值是商品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的差额,由先进生产设备和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所致,使资本家能够获得更多剩余价值。
(2) 竞争促使资本家追求超额剩余价值,但先进技术普及后,差额消失,单个企业难以长期获得超额剩余价值。
38、资本积累具有客观必然性的原因以及资本积累的实质、后果、历史作用、历史趋势。P185-187
答:(1) 资本主义下,资本积累的客观必然性源于资本家对无限剩余价值的追求和竞争压力。
(2) 资本积累实质是资本家用无偿占有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扩大资本规模,继续剥削工人。
(3) 结果包括资本有机构成提高、相对过剩人口的形成和贫富两极分化。
(4) 起到历史作用,提高社会劳动生产力和劳动的社会化。
(5) 发展的历史趋势是用社会主义公有制替代资本主义私有制,以适应生产资料社会化性质。
39、影响资本周转速度的因素及资本周转速度对剩余价值量的影响。P190-191
答:(1) 资本周转速度受资本周转时间和资本构成影响,包括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比例以及它们自身的周转速度。
(2) 产业资本周转速度快则年剩余价值多,年剩余价值率高;反之,周转速度慢则年剩余价值少,年剩余价值率低。
40、试述平均利润的形成及本质。P193-194
答:(1) 竞争导致资本向高利润率部门转移,影响各部门利润率。此过程持续至利润率大致平衡。
(2) 平均利润实质上是剩余价值在不同部门的资本家间重新分配,反映资产阶级对工人阶级的整体剥削经济关系。
41、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历史进步性和阶级局限性。P204
答:(1) 早期资产阶级启蒙思想代表了社会进步,激发人类思想的重大解放,承载历史进步意义。
(2) 起初维护进步,后来演变为资本主义剥削辩护的意识形态,显示了其阶级性质。
42、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特征有哪些?其当代发展的新特征、新形式是什么?P210
答:(1) 特点:垄断统治经济,金融资本主导,资本输出重要,国际垄断同盟瓜分世界。
(2) 二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兴起,成为当代资本主义的新特征。
43、垄断阶级竞争依然存在的原因。P215
答:自由竞争导致生产集中,最终趋向垄断,但垄断不等于没有竞争。竞争是商品经济的基础,即使有垄断,也有非垄断领域和企业之间的激烈竞争。
44、二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大发展的原因。P217-218
答:(1) 私人垄断资本无法提供大规模经济建设所需的资金。
(2) 私人垄断资本无法或不愿参与大型公共设施的建设。
(3) 私人垄断资本不涉足大型、基础性、前导性科研项目。
(4) 私人垄断资本难以解决生产过剩问题。
(5) 社会化大生产需要国家进行宏观经济调控。
(6) 国家在经济利益调整中的再分配功能日益重要。
45、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形式及实质。P219、P223
答:(1) 基式:国家垄断资本,国家与私人资本合作内外企业结合。
(2) 实质:私人垄断资本与国家政权结合,代表垄断资产阶级总体利益,调节社会经济。
46、资本主义国家宏观经济管理与调节的任务、目标、调控方式和手段。P220-221
答:(1) 总任务:平衡市场供给和需求。
(2) 主要目标:维持经济稳定和适度增长,保持货币价值和物价稳定,实现充分就业,维持国际国内收支平衡。
(3) 调控方式:直接和间接调控,前者是国家干预经济,后者通过经济手段引导私人资本发展。
(4) 调节手段:主要采用经济和法律手段,有时候可能采用行政手段干预国民经济。
47、垄断资本主义国家的资本输出的作用和后果。P224
答:(1) 为处理过剩资本并获取海外高额利润和利息。
(2) 资本输出是输出国控制输入国的关键方式。
(3) 资本输出有助于扩大商品出口。
(4) 资本输出加强了金融资本在全球经济和政治领域的统治地位,建立了全球银行网络。
48、20世纪8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的进程明显加快的原因及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内容。P229-230
答:原因:新科技广泛应用,国际贸易自由度上升,国际资本流动增加。
主要内容:全球化生产、全球化贸易、全球化资本。
49、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及其实质。P232-236
答:(1)新变化: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多个方面经历了重大调整,包括生产力提升、所有制多样性、劳资关系改革、分配政策调整和政治制度成熟。
(2)实质:尽管发生这些变化,当代资本主义的核心特征仍然是私人占有制,其内在矛盾未解决。这些变化反映了资本主义的某些阶段性调整,但未改变其本质。
50、为什么说无产阶级革命是人类历史上最广泛、最彻底、最深刻的革命?P243
答:(1) 这是一场彻底消除私有制,建立公有制的社会革命,与过去的私有制之间的更替革命大不相同。
(2) 这是一场最终旨在彻底终结阶级剥削和统治的革命。
(3) 这是为绝大多数人争取权益的运动。
(4) 这是不断前进的历史进程。
51、科学社会主义一般原则的内容以及如何正确把握科学社会主义一般原则。P255-260
答:(1) 内容:资本主义矛盾使社会主义胜利,无产阶级是社会主义推动力,生产资料公有制、计划经济、按劳分配,促进自然和谐,强调科学、党的领导,最终迈向共产主义。
(2) 如何正确把握:坚守科学社会主义一般原则,结合国情解决问题,不断丰富和发展原则,随时适应时代和实践发展。
52、社会主义首先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取得胜利的原因。P261
答:(1)这些国家已具备一定程度的社会化生产力,这是发生社会主义革命、建立社会主义社会的物质基础。
(2)这些国家的社会主义革命成功归因于特定历史条件和主观因素。在旧社会内部渐进改良无法解决社会基本矛盾,而不充分的资本主义发展难以实现国家富强。共产党领导工农革命,建立红色政权,走向社会主义。
53、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艰巨性和长期性。P261-262
答:(1) 这些国家需要努力,长期以来赶超发达国家的历史任务。
(2) 建设社会主义文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和完善社会主义法制,展示社会主义优势,同样是重要历史使命。
(3) 在国际环境中,这些国家与资本主义国家共存,面临严峻挑战。
(4) 这些国家的执政党和人民需要长期努力,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深入理解社会主义建设规律。
54、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多样性的原因。P262
答:(1) 社会主义国家的不同生产力和发展阶段导致它们的发展道路不同。
(2) 不同国家的历史传统、文化和国情差异也是发展道路不同的原因。
(3) 社会主义国家在实践中各自探索适合自身国情的发展道路,因此社会主义的发展路径更加多样化。
55、为什么说社会主义是在曲折中前进的?P264
答:(1) 社会主义作为新的经济政治制度,与新生事物一样,其成长过程不会一帆风顺。
(2) 作为发展中国家的社会主义面对自身的基本矛盾运动,这驱动了社会主义经济社会发展。但要理解社会主义基本矛盾、建设规律和共产党执政规律需要时间。
(3) 世界经济政治形势复杂变化,国际经济政治秩序和格局演变,也是社会主义发展中的一个影响因素。
56、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政党是新型的革命政党?P266-268
答:(1)它是科学社会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
(2)它是工人阶级先锋队。
(3)它是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的党。
(4)它是为人民群众谋利益的党。
(5)它是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组织起来的团结统一的党。
57、为什么说实现共产主义是一个不断实践的长期过程?P285-286
答:(1)实现共产主义要在实践中长期探索。
(2)社会主义的充分发展和向共产主义的过渡要经历长期的艰巨的实践过程。
(3)经济落后国家实现共产主义须经历更长的实践过程。
(4)共产主义在世界范围的实现是长期、曲折、复杂的历史过程。
58、为什么说社会主义是走向共产主义的必由之路?P287-288
答:实现共产主义需要在长期的社会主义阶段逐渐建设条件。根据两阶段原理,必须首先过渡到社会主义,它是通向共产主义的必经之路。只有在社会主义阶段的长期发展中,才能为共产主义的实现创造条件。因此,社会主义是通向共产主义的必要阶段。
59、实现共产主义所须具备的基本条件。P288
答:(1) 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为共产主义提供技术基础。
(2) 普及全社会成员的文化教育,提升科技水平。
(3) 提高全社会成员的思想觉悟和道德品质。
(4) 建立适应高度社会化生产的生产资料社会公有制。
(5) 消除旧的社会分工,包括工农、城乡、脑力与体力差别,培养多才多艺的新一代。
(6) 全球消除剥削制度和阶级,使国家不再用于阶级统治。